悲剧的姜维简介
姜维的一生,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确实做出了重大贡献。他归附蜀汉后多次随诸葛亮出师北伐,立下了许多战功。诸葛亮逝世后,他从容镇定,有条不紊地整顿军马安全撤退。到费祎死后,他总揽军权,再多次北伐,苦
四白发居西蜀,清名震大邦。忠心如皎月,浩气卷长江。宁可断头死,安能屈膝降?巴州年老将,天下更无双。
苦支撑着西蜀的半庶如萤火之光,亮乃皓月之明也。
壁江山。之所以,为了收服姜维,诸葛亮付出了重大代价。如果按照《三国演义》上所讲述的,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长驱直入攻进魏国。因为这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,司马懿被免职了,魏军也失了士气,不乘胜前进还愣着干什么呢?可是诸葛亮放弃了这一破魏的大好时机。用诸葛亮的话讲:“我放走了一只鸭子,却得到了一只凤凰!”
每读《三国演义》到此处,心里总有些疑问,为了仅仅一个人,而放弃了整个攻魏的计划,至少是在天水关的战役中耽搁了太多的时间,失去了作战的最佳时机,值得吗?姜维究竟是个什么人才呢?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看重姜维呢?
这里边就有着诸葛亮的难言之隐——关于接班人的问题。
刘备去世后,西蜀的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诸葛亮成了蜀国这一大摊子的总经理,也是最辛苦的人。诸葛亮在西蜀治理多少年,他有一个致命的失误:即没有注意培养后备干部。简单地说,他没有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。从诸葛亮出山之后,他身边的人才虽然很多,但他却一个也没有看中。为什么?因为这些人都不合他的心意。诸葛亮大概晚年的时候,也真是急眼了。不行啊,眼看着自己一天天上岁数了,三天两头闹毛病,还真得赶快找一个接班的人啊。谁合适呢?诸葛亮是一个认真的人,他不可能将就。
诸葛亮要认真选择,这个人必须在思想上、策略上跟他保持一致,而且在性格脾气上,还必须达到诸葛亮的满意。众里寻觅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就在魏国处。好呀,这人就是姜维啊。好不容易遇到了,诸葛亮能不把他收降过来吗?由此说,天水关一战,没有扩大战果,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,一定是诸葛亮收了姜维之后,高兴蒙了,也就管不了太多了。
实事求是地说,诸葛亮也培养过接班人。马谡,应该算一个吧。至少我们可以说,诸葛亮开始是十分器重马谡的,把他放在身边当贴身参谋,军情大事都跟他商量,够重视的了,甚至可以说够哥们儿义气的了。可是这位马某人理论上有一套,实践经验差得太多。他自己主动要求实践一回吧,还经不住实践考验,不但把街亭弄丢了,也把自己的脑袋给弄搬家了。马谡似乎有点太傻,就算是为国增光,其实还不是为了那点虚荣心吗?或者他就是想压压姜维,可干嘛非要立下生死状呢?可就是马谡这一死,姜维铁定成了最直接的接班人。
有了姜维,诸葛亮就比较放心地死去了,也很放心地把班儿交给了姜维。姜维的确没有辜负诸葛丞相多年的栽培。诸葛亮身后,他接着对魏国发动了好多次大动作的进攻,比如,九伐中原,可谓尽心竭力啊。作为后起之秀,诸葛亮留下的大政方针,姜维可都是不折不扣地继续执行了,努力了。
曾有许多历史学家这么认为:姜维对魏国采取的历次军事行动,总显力不从心违背意愿,也多少有点敷衍了事。北伐中原是个脑子活,更是个力气活。蜀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如何,你姜维不是不清楚吧,何况形势早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而最要命的还是“身后无主”啊!那为什么还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硬干呢?其根源就在诸葛亮对他的知遇之恩。因为这是在古代,知遇之恩的力量是很大很大的呀!所以凡是诸葛亮交代的就要执行,凡是诸葛亮说过的话就不能更改。如此说来,姜维确实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知恩图报的人;但就他这种知恩图报才真正使他成了一个典型的守旧派、“凡是”派。可以肯定地说,姜维不是没有超出诸葛亮的方面,也不会是一个不懂形势的领导者,但他一旦做了忠实的继承者,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,便注定了他要牺牲自己固有的才能,也注定了他走的肯定是一条不归之路。
所以,姜维的失败是必然的;更是可悲的!
还可以猜测一下,姜维从骨子里未必就完全同意诸葛亮的既定方针,可是姜维心里明白:如果不是诸葛亮,我姜维也不可能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国大将军啊。没有诸葛先生,就没有我姜维的今天啊。我姜维要是改变了诸葛亮留下的方针政策,那世人会怎么看我呢?
看来,接班人这个角色,真的不好当啊。
因为他做了铁杆儿的凡是派,他就只能是萧规曹随了。诸葛亮之后,后主的昏庸腐化也很快达到了及至,蜀国的物力财力更是捉襟见肘,而姜维还是一个劲儿地伐魏,就算他忠心可嘉,可这不是穷兵黩武吗?不是劳民伤财吗?或者说,他这是眼睁睁地在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也很违心地让自己注定做一个悲剧的人物啊!
了解更多三国故事,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