焚膏继晷的成语故事
有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
圆木警枕(司马光)成语故事:司马光从小到老,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,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。他住的地方,除了图书和卧具,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。卧具很简单:一架木板床,一条粗布被子,一个圆木枕头。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?说来很有意思,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,一睡就是一大觉。
凿壁偷光,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。故事简介:西汉匡衡,借用壁缝里透过来的邻居的灯光读书;囊萤映雪,形容刻苦攻读。故事简介:晋代车胤,没钱买灯油,便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;晋代孙康,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;悬梁刺股,形容刻苦学习。
持之以恒 故事讲述了楚国的一位年轻人刘禹锡,在长期苦读中取得了了一定成绩,但却在考试中被淘汰。但他并没有放弃,仍然坚持不懈地读书,最终成为一代著名学者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。
春秋时期,孔子为研究《易经》,反复阅读,将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磨断多次,体现了他勤奋学习的精神。东汉时期,孙敬用绳子系在房梁上,一头系在头发上,以防止读书时打瞌睡;而苏秦则用锥子刺大腿,以疼痛提醒自己保持清醒,两位都以独特方式展现了学习的刻苦。
古代善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如下: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,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,直至深夜。因为疲劳瞌睡,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,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,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。这样以来,如果打盹,头皮就会被扯疼。这就是孙敬“悬梁”的故事。
囊萤映雪 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,夜晚点不起灯,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,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,映着雪光读书。悬梁刺股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,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,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,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。最终成为当世大学者。
焚膏继晷的成语故事
1、焚膏继晷的成语故事如下:韩愈于公元768年出生在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,祖居昌黎(今河北昌黎),世称韩昌黎。他3岁时父母双亡,依靠着哥哥和嫂嫂郑氏抚养。他从小立志刻苦乌才定自学。每天熟读几千字的书,还挤时间练习作文。7岁就知道努力学问,能出口成章。
2、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,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,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。“焚膏继晷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。后也用来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动。也作“继晷焚膏”、“燃膏继晷”。
3、以后,“焚膏继晷”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。
4、成语故事焚膏继晷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,通六经百家之学,崇尚儒术,以提倡古文为职志,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,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,一展抱负与长才。
焚膏继晷词语解释
1、焚膏继晷的意思是:用油来续烛,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。详细解释: 词语拆分解析:“焚膏”指的是点燃灯烛,这里用作动词,形容点燃油灯以延续光明。在古代,油灯是主要的照明工具,人们在夜晚读书或工作时会用到它。“继晷”中的“晷”是指日影,这里引申为时间。
2、焚膏继晷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是fén gāo jì guǐ。词语解释 夜里点了油 灯,继续白天的事。形容学习、工作勤奋。唐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。” 膏 :油脂,指灯烛。晷(guǐ):日影,指白天。成语用法:连动式;作谓语、状语、分句;含褒义。
3、焚膏继晷的读音为:fén gāo jì guǐ。焚膏继晷的意思是指连夜用油灯照明,继续工作或学习。形容人勤奋努力,日以继夜地工作、学习或钻研。焚膏继晷来源于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备百官之事,修万物之利,皆以日月经纬之。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则众庶易世也。昏而不息则眇者多,挹其志者寡。
4、焚膏继晷的字面意思是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,寓意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。它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的勤勉和毅力,传达出对持之以恒、不懈努力的褒扬和肯定,其相关知识如下:在实际应用中,“焚膏继晷”常用作谓语、状语、分句等语法成分,以强调对持续不断的付出和坚持。
5、